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郝立新: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3.07.13


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与文化进步紧紧交织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动力或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化有机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及特点,推进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指明了方向。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为理解文化自信和两个结合提供了新的历史文化视角(社会发展的文明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万物相互联系,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主张亲仁善邻、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倡导化干戈为玉帛,和谐相处、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主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求同存异,承认和尊重差异,追求平等和睦、共生共荣。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重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崇德向善,追求心灵祥和安宁,以及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多方面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历史韧性、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无畏品格、文化融合、团结统一、兼收并蓄、开放胸怀和爱好和平等精神特质。

这些新的重大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继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础。从国家发展道路和国家核心利益层面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确立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的坚强决心。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大命题,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它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表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才能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根据、结果和意义。

其一,结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实践证明,离开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其二,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契合性,就是指二者有某种共同性、一致性或结合点。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土壤和理论基础不一样,但是在价值追求上存在一致性或共同性,以及在思维上的辩证性,是二者相契合的基本的重要方面。

其三,结合的结果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互相成就,二者的结合是双向互动的,其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二者结合而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融合为一体并具有强大活力的文化形态,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等因素。它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这种结合的目标是: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其四,结合对于实践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二是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三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和工作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文化观,正确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要求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华(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提炼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即要接地气,要把这种结合落细落小落实,融合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和观念之中,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最后,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郝立新,系威尼斯84881教授、威尼斯8488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67日第02版)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郝立新: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编辑:戴婷婷
责任编辑:汪浩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