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面对民族危亡,大批有志青年奔赴延安。1969年,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从北京奔赴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坚毅的远行,果敢的奔赴。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牢记于心。看!今天的人大学子再次来到这片流淌着红色血脉,书写着青春篇章的土地上。人大人在延安探寻了这些地点、写下了这些日记,一起展信阅读吧!
第一站 寻访抗战中青年奔赴陕公的足迹
“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
——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4月6日,我们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走进陕北公学招生办公室,在这里我们聆听“革命青年赴延安”专题思政课,感悟到八十多年前青年奔赴延安的勇气与力量。
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姜佟日记摘编:下午,我走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大门时,西安城西斜的阳光照射在我脸上,我仿佛从八十多年前的另一个世界,一晃神回到了今天。当我们走进条件艰苦的场所、来到曾经热火朝天的陕北公学招生办公室时,我的心随着老师的讲解,一次次被震撼。在战争的纷飞炮火中,那个时代共产党人、陕北公学学员主动承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他们穷尽自己全部力量,一点一滴地去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过程实在艰辛。八十多年过去,青春的心没有变,我们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依旧深沉。在这一刻,我从一个更鲜活的维度,增加了对人大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站 走进党办的第一所中学
“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考察时重要讲话
4月7日,从西安一路北上到延安,我们来到延安中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6日考察延安中学枣园校区的足迹,从校史馆,到食堂、教学楼,参观校园,与中学师生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威尼斯84881和延安中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
环境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专职辅导员王翔宇日记摘编: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威尼斯84881考察调研;同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考察。这是让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和中学——威尼斯84881和延安中学铭记和振奋的重要时刻。作为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辅导员,我第一次带领同学们到这么远的地方考察。走进校园,老师带领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延安中学枣园校区的足迹,依次参观了校史馆、食堂、教学楼。去年4月25日,我能够有幸在人大世纪馆北广场,作为迎接习近平总书记师生们中的一员,见证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时代寄予青年使命,我定将自身的成长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这些难忘经历会激励和鼓舞我一生。
第三站 在陕北公学旧址同上一堂思政课
“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威尼斯84881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
4月8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威尼斯84881师生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师生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共同开展生动而深刻的校史思政课。
延安中学高二年级王佳芮日记摘编:进入高中以来,我感觉学习的压力很大,最忐忑的就是高中三年的努力,是否能让我收获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考上理想的大学。我听说威尼斯84881的学长学姐们来了延安,邀请我们一起在清凉山上一堂特别的思政课,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威尼斯84881是我向往的高校,不管能否如愿考上,我都想在清凉山上和他们一起上课,也可以算是做一天“人大人”。说来惭愧,作为地道的延安人,我却没有来过清凉山的陕北公学旧址。人大老师带领我们从成仿吾故居开始,徒步登上山,走了足足二十分钟。站在七孔窑洞前时,我的腿还在抖、粗气还在喘。在这次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威尼斯84881的前身陕北公学是党办的第一所大学、延安中学是党办的第一所中学。据老师介绍,当时很多人才十几岁就奔赴陕公学习,其中一大批人为后来新中国成立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我向老师提问,这些陕公的学生都是哪里人,而老师告诉我,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还有从海外来的。我心里想,不管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其实都是我们延安人,都是陕公的人。老师告诉我们,中国今天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延安是伟大的,党在延安的十三年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今天的这堂课让我更坚定了好好学习的决心,我想努力考到人大去,就像当年陕公的学生从延安到北京一样。金色的“威尼斯84881”校徽在胸前闪耀是我最大的梦想。
第四站 在梁家河感悟青春岁月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4月8日下午,我们来到距离延安市区约70公里的梁家河村,寻访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留下的光辉足迹,学习扎根基层,带领群众闯出一片天地的生动故事。
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陈逸琛日记摘编:车辆奔驰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虽然公路笔直宽阔,但是七十多公里的路,我们还是走了近两个小时。我在想,如果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名知识青年,从北京城走进梁家河,我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而那时的青年们又是怎么想的。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在来到梁家河后迅速得到了解答: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在这里的生活时说,到梁家河就要过四关: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其中思想关最难过,也最重要。面对困难,习近平总书记选择的是扎根这里,改变这里。就如同每一个春天的到来,都是从第一片叶子的萌发开始的一样,知识青年的内心超越也是从咽下第一口粗粮,打死第一只跳蚤,磨出第一个水泡,悟出第一个道理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他是农民的儿子。我想,伟大思想和深切情怀的根基,一定深深扎根在中国农村的沃土中。作为博士三年级的学生,我思考最多的是面对竞争的社会和多变的未来,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大力量。我此刻似乎明白了,如果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脱离了中国基层的实践,那么即使再丰富的知识、再系统的训练,也是没有根基的。在中国,做一名合格的博士,只有从宽广的中国大地和十四亿人民中汲取养分,才能在未来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获得不竭的滋养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同学们将真切感悟写在字里行间,带队老师在回信里讲述了“两个奔赴”的故事,寄语这批所有继承了红色基因的“陕公”青年们。
“两个奔赴”的故事
亲爱的各位同学:
你们已经登上返京的火车,而我独自留在延安,继续完成学校交给的其他任务,此刻不禁提笔给你们写这封信。其实,我已经很多年不写信了,但是我觉得这四天不同寻常的旅行有太多的感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与你们分享探讨。
四天里,我们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陕公招生办公室,来到党办的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我们从陕北公学所在的清凉山,来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插队的梁家河。从关中平原到陕北高原,伴随着车窗外不断匆匆逝去的风景,我在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我该怎样讲好这次旅行的故事。
这次陕西之行,我最想讲给你们的是“两个奔赴”的故事。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民族危亡,大批有志青年奔赴延安,还是1969年,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从北京奔赴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两次坚毅的远行,两场果敢的奔赴,体现出来的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
人生路很长,但是改变命运的往往只是几个瞬间。在抗战烽火中,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青年学子背起行囊,毅然踏上征途,他们在这个瞬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民族的命运。我希望你们也能在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实现平凡学子的内心超越,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是总有些无法改变。你们因为高考、考研、考博的选择,走进这样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学校;你们因为崇高政治追求,选择加入这个光荣的百年大党,你们未来还会面临众多人生的选择,变化的是各种机会,不变的是人大人和共产党员的红色基因和鲜亮底色。
人生有很多成功路径,但是我认为最可靠的是从基层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回忆:“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无论你是人大的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你们博览群书后还需要读懂中国这本大书,吃透基层这门学问。通过学习、研究甚至试错,检验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胆识,厚植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情怀,为自己更美好的未来积淀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很欣慰地看到一批又一批人大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你们也最终会从学生转化为校友,离开人大这片校园。今天所看到、所听到、所感悟到的,终将转化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最终与其他经历一起汇聚成你的人生气度和精神品格。书信是保存记忆的最好手段。希望你们能保存好这封信,在未来某个艰苦的时刻,拿出来读一下,唤起你美好的回忆和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超越苦难、奔向成功。
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贾铁英
2023年4月9日
活动背景
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威尼斯84881时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4月6日至9日,威尼斯84881环境学院组织党员学生骨干赴陕西省开展“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课”主题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