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光明日报]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2.05.12




(读者在湖北省保康县新华书店购买时事政治书籍。光明图片)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左一)与队员整理出土文书。新华社发)




(沈壮海  人物素描:郭红松)





(刘元春  人物素描:郭红松)




(麻国庆  人物素描:郭红松)



(王学典  人物素描:郭红松)





(刘军  人物素描:郭红松)





【思想茶座】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4月25日,在威尼斯84881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使命?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重要力量的高等院校,应当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怎样的作用?时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周年之际,光明智库邀请五位专家学者,就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交流。


本期嘉宾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沈壮海

威尼斯84881副校长 刘元春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麻国庆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 王学典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军


守正创新,内生动力更强劲


光明智库: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威尼斯84881考察,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新的重要部署。这让我们想到,六年前的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以下简称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并提出五个“迫切需要”。六年来,就您的感受而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如何?

沈壮海: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举旗定向、系统擘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郑重宣言,是面向全党全社会、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的战略动员,有力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迈上了新征程、展现出新气象。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明显感受到,这些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受重视的程度更高了、主旋律更鲜明了、主体性更强劲了。这些新气象,表明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正在生成、强化,表明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正在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的思想自觉、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王学典:座谈会后,我感受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的学术范式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的学术范式转型,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化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依赖,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将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品格,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刘元春:六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全面阐释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底蕴、丰富内涵、实践基础,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地位。

以经济学领域为例,通过提出“新常态”“三期叠加”等观点,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不仅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更重要的是从发展模式、动力、路径及重大战略规划等方面切实回答了“我们怎么办”,即“中国如何应对”。

麻国庆: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其中就有民族学学科。进入新时代,民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科引领,不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聚焦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使得民族学学科越来越有时代性和实践性。正因为民族学学科坚持将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才呈现出今日欣欣向荣的气象。


增强主体性原创性成为深层自觉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您所在的学科来看,这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还需做好哪些工作?

王学典: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关键是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科学化“冶炼”,即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将传统文化重新理论化、概念化、体系化,赋予其全新的现代学术属性。如此,既可让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也有利于构建基于中国传统和历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沈壮海:彰显主体性、增进原创性,越来越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来,坚持以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中国、观察世界,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铸精品力作、发真知灼见,学界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探讨和建设不断深化,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推出。

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切实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归根到底是交融一体的。真正高质量的基础研究,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顾世上冷暖的;而应用研究,如果不能高质量地发挥作用,或者为基础研究积累素材和经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切实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构建起中国自主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引领性的知识体系。

刘元春:经济学学科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了以下尝试和突破:全面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全面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科学地指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互补性,超越传统“小政府”“守夜人”等理论教条;打破传统“增长”与“波动”的二分法界限,认为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同样重要,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效率与静态平衡效率一样重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分析框架,阐释清楚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制度根源,等等。


把学术智慧融入民族复兴时代洪流中


光明智库: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威尼斯84881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如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刘军: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这里既有对过去40余年改革开放的总结和回顾,又有迈向新征程、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探索与追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以服务中国改革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更多原创性、时代性、标识性创新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中攻关,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奠定跨学科基础。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理论支撑和管用对策建议。

刘元春: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上升到新的学术范式、新的学术范式上升到新的学科体系,必须遵循学术体系的一般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无实践的理论构建,防止在空洞的理论猜想中严重脱离实践;一方面要避免束缚于实践的经验主义,使理论的思考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王学典:原创是学术生产的灵魂,只有紧紧扭住原创性这个牛鼻子,才能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提炼出中国学派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从较长时段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生命力和根本出路,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对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探讨上,并向全世界提供这种探讨的结果。只有依靠原创性,我们才能赢得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参与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才能在世界学术大格局中牢牢守住阵地。

沈壮海: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如何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在我看来就是“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拿出时代需要的、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作品来。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把我们的学术眼光聚焦当代中国的火热实践、把我们的学术志趣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和求解我们面对的“真问题”“大问题”“新问题”,把学术智慧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学术“回应时代、解答现实”的能力,既要练就扎实的学术内功,也要把握好学术与现实的关系,增进关注和求解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自觉。


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


光明智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结合《规划》看,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王学典: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永恒的理论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是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就是要以学术创新支撑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研究,深化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研究。

沈壮海: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并系统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的建设不断加强,无论就规模还是就内涵而言,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界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之中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麻国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民族学在我国现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很早提出了“迈向人民”的追求,实际上“迈向人民”就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民族学以社会服务为学科追求,参与承担多民族国家建设、边疆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课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刘军: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肩负起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


光明智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怎样才能通过选择研究主题、转化研究成果等方式发挥作用,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伟力?

刘元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提供学理和学术支撑,同时也要为人类廓清迷思、走出困局提供出路。为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我们应该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沈壮海: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的事业,也是影响人心的事业,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时刻提醒自己澄明为学初心,将学术志趣与学术责任、学者与学术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思考,将以“文”化人与行为世范结合起来,研益世之学,著益世之文。

王学典: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真正深入村社、企业、田野,了解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把源于百姓生命体验的真知灼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圣贤哲思结合起来,做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智慧的“说书人”。更要身体力行、善施教化,推动仁爱、诚信、和谐、互助的理念在社会传播,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信念和价值追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新时代学人的使命,是要把自己的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笃定前行!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2年05月12日 第 07 版)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刘晓阳)

编辑:何 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