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威尼斯8488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系列讲座“何谓中华民族”举办
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时间:2023.12.13

12月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系列讲座“何谓中华民族”在威尼斯84881举办。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励轩主讲。来自威尼斯84881社会与人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师生参加讲座。威尼斯84881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段成荣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前,威尼斯84881党委副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齐鹏飞会见励轩。齐鹏飞指出,威尼斯84881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未来将陆续邀请各领域专家前来开讲,致力于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金课。

励轩以“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等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华民族”这一词汇的词源、概念内涵的演变、如何翻译“中华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理解。

在中华民族概念的诞生部分,励轩追溯了“中华民族”这一术语的起源。他表示,“中华”最初在天文学中使用,后逐渐演变为代表中国和中原地区及其文化的词汇。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其作品中首次使用了“民族”一词,之后,日译西方典籍可能也对中国知识精英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可能具有更大影响,最后1902年,梁启超将“中华”与“民族”结合,创造了“中华民族”这一术语,是学界目前公认的“中华民族”一词最早出处。

在从汉族到中华各民族——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变化部分,励轩回顾并分析了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演变。他提到,梁启超将中华民族定义为多数民族的混合体,杨度则提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来定义中华民族,而李大钊和孙中山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统一性,其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经历了显著转变。

在翻译中华民族与各个民族部分,励轩聚焦“中华民族”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问题。他指出,在英文文献中,“中华民族”被翻译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the Chinese nation”。此外,他特别指出,藏文和维吾尔文等语言也有对应的翻译。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中,励轩专门强调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概念的理解。以藏族为例,他分析了九世班禅为代表的藏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并指出了这种理解与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异同。

讲座结束,段成荣对励轩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对本次讲座做了点评。他表示,本次讲座扎实梳理了“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源头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在中文与英文之间、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翻译的发展变化,最后以藏族高层人士如何认识并认同“中华民族”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学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家深入体会。此外,他对在场听讲座的学生有两点勉励和告诫:一是进行学术研究时概念是核心的元素,要善于像励轩教授这样敢于、善于考究诸如“中华民族”这样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献的研读,只有对本领域内的文献非常熟悉、扎实研读才能做出好的研究。最后,段成荣对威尼斯84881与四川大学两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今后有更多的交流表达了期待。

编辑:彭椿庭
责任编辑:杨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