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由威尼斯84881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智能时代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研究跨学科平台、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重返经典”工作坊(第1期)举行。本次工作坊由首发院副院长、教授李文钊主持,《行政国家》一书译者、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昌武和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于文轩受邀就该书核心内容、在公共管理学科史中的位置以及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启示进行研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吴晓林和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梁波共同参与讨论。活动全程向公众开放,并同步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7万。
李文钊在发言中阐明了举办“重返经典”工作坊的初衷,他表示,经典是持续涵养学科发展的材料、营养和催化剂,是学科史的珍珠,绘就了学科史图景,在不同时代始终给读者以滋养和力量,阅读经典就是在欣赏思想史中的智慧美玉。经典本身也是学科存在的基础,学习经典应该是研究者形成身份认同的一种自觉行动。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共同体,就在于学科产生了一系列经典,能够不断被阅读、被认知。因而,公共管理学科的学者有必要重返这些经典,去重新阅读和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会上,颜昌武围绕沃尔多的《行政国家》一书,从 “何谓行政国家”“为什么是沃尔多”“为什么是《行政国家》”三个研究问题出发作了发言。颜昌武认为,可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理解行政国家。行政国家有三种蕴涵,它是一种与市场和社会相对的“政府国家”、一种与立法和司法相对的“执行国家”和一种与政务官相对的“官僚国家”,三者相互关联、依次递进。颜昌武表示,沃尔多作为一座桥梁既勾连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初期,又通向公共行政学光辉的未来。沃尔多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可以概括为包括本学科自身认同、其他学科认同和实务界认同的三重身份危机。全书首先设定一种对于政治哲学的概要式理解,然后回顾了美国20世纪上半叶公共行政兴起的物质与意识背景,认为传统行政学内在地蕴含着一种政治哲学,并非建立在价值中立的原则基础之上。该书呈现了公共行政学的“沃尔多路径”,即设定了公共行政学规范研究的路径,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一次非常重要的超越和重大的变革。
于文轩基于沃尔多《行政国家》围绕“作为局外人的沃尔多”“沃尔多说了什么”“沃尔多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影响”三部分作主题发言。于文轩表示,沃尔多的《行政国家》是公共行政学当之无愧的第一经典,奠定了公共行政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议题,其核心议题在于“政治与行政”“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和“出圈的公共行政”。时至今日,沃尔多的思想仍对今天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有重要影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李文钊围绕“沃尔多《行政国家》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构的启示”作了发言。李文钊表示,中国的公共管理学者应该对发展中国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学科有一种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意识自觉,要将公共行政学的核心议题置于中国的情境中,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下实践,来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李文钊认为,该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教材,要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传统中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他还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价值”“历史与现实”“主体与客体”“比较与自主”“学科与职业”“政治与行政”“问题与理论”“文化与理论”等公共行政研究的九对关系。
活动讨论环节,吴晓林和罗梁波参与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见解。
吴晓林认为“重返经典”十分必要,我们在重返西方经典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中国的历史、实践和经典。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情境展开研究,产出有思想的研究成果。
罗梁波提出,未来的公共管理学应该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我们要跳脱出撕裂的世界,到更宽广的理论视域中去思考公共管理学科的问题。
颜昌武围绕 “我们怎么回应这个时代的呼声”进行了讨论。他表示,中国行政学从一开始就强调其独特性: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的;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的。我们的研究问题一旦离开了中国的土壤、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轨迹,就是无本之木。
于文轩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齐头并进。
李文钊在总结发言中对与会嘉宾和听众致以感谢,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让我们自身受益,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公共知识产品,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顾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