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家?
我自以为没有。我知道的大教育家几乎全是旧中国的: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车向忱等等。要出现全国知名的大教育家很难。一是校长都是国家任命的,到点就退,换得太快,搞不了一辈子,难以成气候;二是都是公立学校,学校实行集体领导,一个人说了不算,个人的权威难以形成,很难有什么个人作为。
但是,出了一个叫刘彭芝的女校长,完全打破了上面的成见。
她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家,新中国自己的。在她的领导下,七年工夫居然奇迹般地有了一个世界一流的好中学。
有书为证。这本书是刘彭芝本人写的,叫《人生为一大事来》,很厚,有50万字,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里的第一本。
称“教育家”应该是有标准的,不是拍拍脑袋随便说的。我认为,标准起码有四条:第一,他有一套独立的办教育的思路,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以实践,成了完整的一套办法;第二,他造就了一个或一系列出类拔萃的好学校;第三,他本人极富个人魅力,有高尚的人品,有很高的智商、管理才能和应变能力,有巨大的凝聚力,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几乎像圣徒一样;第四,他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能吸收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造就时代的弄潮儿。
刘彭芝,是人大附中校长,从这四条上看,都很合格,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摆在那儿。她的名字可以和中国的知名大教育家们并列。
她的教育思想是争当世界一流
每个教育家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兼容并蓄。其他的教育家,有的主张因材施教,有的主张在探讨中求真理……不一而足。刘彭芝的教育思想很突出,她一心要把人大附中办成世界一流的中学,包括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老师队伍、一流的学生来源、一流的课程深度和广度、低于世界水平的师生比例、一流的硬件设施、充足的财源、毕业生能有考入一流大学的较高的比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及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这十个“一流”是刘彭芝1997年提出来的,她自当“领跑员”,不歇脚地为此奔跑了七年,居然跑成功了。
不错,人大附中原本就是名校,底子相当好,但刘彭芝刚当校长时,人大附中和世界一流还有很大差距,以至当刘校长上任五天后说要把人大附中办成世界一流的中学时,许多人真的以为她说什么疯话呢。
应该承认,领导人或者领头人的杰出作用在人大附中七年的变化中再次被辉煌地证明了。
人人都记得1993年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是怎样在国内教育界乃至全国引起强烈震撼,当时刘彭芝就意识到这是一种中国教育的危机,更加刺激了她在国际竞赛中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在随后进行的一场高水平的绘画和几何远程教学比赛中,三次较量下来,人大附中学生在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创新性、扩散性、分析力等六方面都优于日本学生。日本学生对人大附中学生的高超的英语水平和数学能力深为敬佩。这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兴趣。这次较量可以当成对《夏令营中的较量》考问的正面回答。
教育家的爱是无边无际的大爱
500页的《人生为一大事来》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真实而感人,这是本书之所以好看的根本。
你会因此而激动,甚至落泪,会惊叹世界上居然有这等奇特的事。
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闹了半天,就是由这些无数的小故事塑造而成的。
小故事成了本书的魂。
有一个孩子叫王羽熙,是男孩,爱画画,他的成绩不够录取条件,可是刘校长把他破例招进来,愿意给他提供一个适合他的学习环境。入了校,他被编入了理科成绩特别好的实验班,他对绘画的爱好和追求丝毫不减。他的双亲认为他不务正业,极力反对他画画。初中毕业后,父母悄悄给他转了学。十五岁的他给刘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说他已经创作了一部叫《新游记》的画册,出版社已经出版,可不可以在人大附中为他举行一场作品讨论会。刘校长大吃一惊。找他母亲谈话,建议让王羽熙再转回来上学,当即就开了接收证。三年后王羽熙高中毕业,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这时,王的母亲给刘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也很长,其中她说,当第二次招回学校时,她陪儿子进校,正下大雪,只见儿子甩下她,飞奔在学校的马路上,张开双臂,高兴地大喊:“人大附中,我回来了!”她知道这是儿子十六年来最高兴的一天。母亲感谢学校接纳了这个“拉分”的学生,并给了他最好的教育。
这仅仅是随便举出的例子。这样的故事,一个挨着一个,装了一满筐。这就是好书。它用无数奇妙的故事证明杰出的教育家的言行会产生多么辉煌的成就,真可谓令人心悦诚服。
刘彭芝的学生对她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这个称呼是发自肺腑的,叫她“刘妈妈”。
还有一个比喻也是最贴心的,当人们看见刘彭芝校长没白天没黑夜地常在学校里苦干,看见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便对她说:您一定是把学校当成了您的孩子。
这句话说到了她的心坎上,会让这个坚毅的人顿时泪流满面。我自己也为这句话落泪。
我终于明白,教育家是怎么来的,她的聪明才智,她的拼死拼活,全来自这份大爱,朴实的,深厚的,无边无际的大爱。
这样的校长是不应该退休的,也不应让她当官,要让她终生当校长,要珍惜她,成全她!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6日 第十三版)
(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