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今天刊登的这组文章,分别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趋向、文化开放、文化自觉以及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等角度,阐述了对文化发展的看法。
文化发展的趋向:一体化还是多样化
威尼斯84881教授 李文海
●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文化的多样化。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当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把握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统一,立足当代与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与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贯彻“双百”方针的统一。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那么,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向究竟如何?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又是怎样?
有的人期望并相信,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文化一体化,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将推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也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文化上就不能与“世界主流文化”亦即资本主义文化格格不入。其实,文化同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文化并不等同于经济和政治,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特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但这决不必然要削减乃至泯灭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质特征,实现文化趋同,甚至变成某种文化的一统天下。倒是相反,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文化的多样化。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同各民族的精神本性和历史传统紧密相联的,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思想、文字、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才能使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得到可靠保证。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当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马克思曾生动地论述过精神世界的客观多样性:“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的确,只有各国民族文化以各自特有的色彩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能呈现出姹紫嫣红、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如果文化只剩下一种色彩,那只能意味着世界文明的萧条和衰退。用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去丰富世界文化的宝库,才是我们对于世界应有的贡献。
不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大大加重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从国内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庄严使命的召唤,都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着力把握以下几个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在近一个世纪前,关于文化的发展,鲁迅曾说过一句非常简明又深刻的话: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句话抓住了文化最重要的两个特性,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说应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所谓民族性,就是应始终保持中国的特色。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会落后;失去了民族的固有血脉,也就没有了根基。所以,文化这两个特性中的任何一个受到损害,都会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统一。我们所说的先进文化,就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又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应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要。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一味媚俗和迎合,相反,对于落后文化必须努力改造,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
立足当代与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与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是波澜壮阔、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而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千百年创造和积累的传统文化,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长提供了不竭源泉。同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是大胆地开放、合理地吸取,越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提高。所以,以贯通古今的宽广眼界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择善而从,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康庄大道。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贯彻“双百”方针的统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上的指导地位如果有所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也就谈不上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必须尊重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学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只有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能相互切磋、相互讨论,才会实现学术进步和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