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他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前提在于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对于好老师有哪些要求、怎样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点如何做好老师的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点做怎样的好老师的期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中更是立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更高站位为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目标方向,以更高标准为我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了精神号召。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饱含了光荣的教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我国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代表了人民的立场。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筑梦人,必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担当,以“服务人民、治学报国”为坚定信仰,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心有报国之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自觉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自身的教书育人工作之中,自觉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立身从教、育人育才的理想抱负,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信念高度统一起来,将个人的工作前途、教育的职业使命以及国家的命运发展结合起来,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在实际工作的点滴中。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把助力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助其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作为己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作为己任,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己任,把培养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优秀青年作为己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立志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立志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饱含了崇高的教育德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威尼斯84881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性和使命决定了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产生极大影响,所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必须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自觉做到修身修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实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威尼斯84881自建校起就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矢志于立德树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好老师和“大先生”,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历来是人才荟萃、名家云集的地方”。从吴玉章、成仿吾等老一辈红色教育家到卫兴华、高铭暄等新时代人民教育家,这些“大先生”深刻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们将为学、为事统一起来,将为人、为师统一起来,将品格、品行、品味统一起来,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赤诚仁爱之心奉献于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之中,以潜心问道之志耕耘于求真研究和学术创新之中,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弘扬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以“大先生”为榜样楷模,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不仅要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努力做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做教育事业的领跑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高尚的人格品行、深厚的学术造诣,凝聚和培育博学敦行的学者;还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敬佩的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在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的同时,还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光荣职责和毕生事业,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饱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有适切的育人理念、恰当的育人方法以及过硬的育人本领和智慧才能实现启迪心智、浸润人心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学生的独特想法,体谅学生的青春情绪,包容学生的成长缺点,欣赏学生的闪光之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一直以来,威尼斯84881都走在教育教学研究,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学校通过承办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等,以优质的培训增强教师能力;通过打造“青椒论坛”等,以品牌栏目助力提升教师实力;通过依托高精尖创新中心制作教学范本,以示范课程激发教师潜力,从而实现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先后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师资培训班等,精心规划课程内容和体系,汇集优质师资力量,为提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与科研素质提供机会和平台。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正需要以这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培训课程等为手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智慧,帮助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将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结合,将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同步进行,课程教学与人格养成同频发展。此外,提升教师育人智慧,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以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生为目标,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把握时代的育人方向,把握社会的育人需求,把握家庭的育人期望,把握学生的成长意向,把这些结合起来不断升级教育理念;第二,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强调有教无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开展教育,努力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第三,要求教师善用方法,《学记》曾指出要“善喻”“博喻”,教师要会启发诱导、深入浅出,将教学内容和育人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文化浸润、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饱含了坚定的教育追求
《礼记·学记》曾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再博学的教师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尤其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多元,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会超过老师,教师只有做到“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做到在潜心问道中追求真理,在开拓创新中上下求索,在终身学习中躬耕不辍,才能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威尼斯84881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曾言:“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他在九十岁高龄仍然每天学习工作不少于八个小时,不懈地勤学、勤思、勤写,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高铭暄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刑法起草工作小组以来,历经25年、38稿,参与并见证了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他们都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人民教育家的师者风范,诠释了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教育追求和躬耕态度。在人民教育家的榜样参照下,一是要求教师潜心问道、严谨治学,通过扎实自身学识、精通自身专业成为学生求知的源泉,同时还要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今天,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拓宽自己的育人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成为业务精湛、专业精晓、学识扎实、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二是要求教师开拓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学风、弘扬高尚的学术品位和境界修为的同时,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自觉拓宽知识领域,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勇于探索、善于回答时代提出的命题,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三是要求教师融通中外,就是要求教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学贯中西,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聚焦知识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前沿,笃学善思、勤奋钻研,在不断充实自身头脑、提升自身能力、开拓自身眼界的同时,将聪明才智贡献于国家,将锐意进取服务于社会,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饱含了深厚的教育情怀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仁爱更是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份具有强大责任感、使命感的事业,只有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才能做到甘为人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学生心灵智慧。
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有仁爱之心,就是要求教师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工作点滴中培育爱,在传道授业中激发爱,在教书育人中传播爱,用自身的仁爱之心与学生建立信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自己的真情、真心、真诚赢得学生的爱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指示,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仁爱之心的师道风骨也具体体现在乐教爱生、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甘当人梯、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之中。这要求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教育、以生为本,以奖掖后学、诲人不倦的品格,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而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广大学子的身上,尊重支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换位思考学生的所思所想,赞美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牢固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到总书记所强调的“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提升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提升自身“直腰做人梯,弯腰做人桥,甘当铺路石子”的献身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我精神,为学生成长和前行铺就平坦而宽阔的道路,成为帮助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成功的人梯,乐闻学生进步,为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骄傲和自豪。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饱含了广阔的教育格局
《论语·卫灵公》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将其解释为“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古往今来,对“道”的发扬光大是人的自觉,是教育事业的天职,是教育格局的追求,更是教师使命和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是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希望和源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必然包含“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格局与气度,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往开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育天下,从而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过程中培养凝聚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人民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威尼斯84881考察时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队伍的重要指引,“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是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
一方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要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教师要帮助人类实现知识更新、思想升华、真理探寻,更要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增加人类思想财富,探寻宇宙奥妙,发展创新真理。从这一更高站位来说,胸怀天下、化育天下的本质就是要尽人之本性,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推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教师应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从全球视野、国际格局、人类高度出发放眼世界,通过教育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通,增进人类集体福祉,引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在弘道育人中扎根中国大地,传承红色基因,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威尼斯84881,教师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红色人大校史资源等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关键目标,坚持价值引领、坚持元素融入、坚持主渠道主阵地、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成效。这真正体现了在教书育人中让学生理解并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宝贵的思想精华,创新发展其时代价值,在“以文化人”的同时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作者张东刚,系威尼斯84881党委书记。原文刊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0期(总第3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