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等承办的“全国历史学学科发展与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思维转变与新文科建设、一流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
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研究,推进历史研究走向新发展阶段,历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提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历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发展机遇。
“教材是门大学问,教材的编写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值得学者们花精力、费时间去撰写。”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表示,世界观、历史观和文明观的塑造必须从教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要始终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在数字时代实现历史学教材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学教材要在域外学术文化、民粹主义等多重压力下保持独立,并重视读本、案例、史料等传统教材之外的新型教材建设。
先进的教学理念会带动科研发展。威尼斯84881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认为,历史学学科专题课教学需要培养基本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敏感的问题意识,在解读史料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总结研究方法。讲授专题课需要撰写研究性讲稿,讲授基础课则要关注根本性问题,做到点面结合,通过不断充实最新研究成果,达到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梁志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学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要广泛动员其他学科的学术资源,赋予学生跨学科视野乃至跨学科研究能力,实现多学科育人。
统筹推进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会议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多措并举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历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点。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认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一体推进后备人才培养,通过重塑以中西文明及其现代转型为内容、结合科学素养和前沿引导、文理渗透的博雅教育方案,培养出推动文明体深层次对话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新文科建设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培养能够解决新时代各种新问题的人才,育人目标的实践导向必然要求培养创新性思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表示,人才培养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应重视对传统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
梁志认为,学科过度分化造成了对客观现实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割裂认知,阻碍了学者思维方式实现从“分析—综合”的还原论到“联系性—系统性”的整体论的转换。具体到历史学,可以以“跨学科对话—跨学科短课程—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群”的四步走方案为核心路径,统筹推进拔尖人才的跨学科培养。
(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9日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