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农民日报]双向奔赴——山东省高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联结调查报告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24.01.20

徒骇河之畔,马颊河之滨,在山东省高唐县,有这么一群新农人,他们是“80后”“90后”,成天围着鸭子转,奔波、操心、欢笑……让小鸭子“孵”出了共富路。这是一场新农人创业就业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双向奔赴,是一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双向奔赴。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和转型升级路径联结,让小农户和经营主体共同“拔节”生长,形成了经营主体催生新一代经营主体的发展新格局。

规模化——

带着鸭农干,帮着鸭农富口袋富脑袋

规模化养鸭,激发着“90后”新农人闫运栋的创业热忱。

“是父亲带着我养鸭的,俺爷俩是两代养鸭人。”满脸稚气的“90后”闫运栋做梦也想不到,养鸭子一年收入达60多万元。

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了小伙子的养殖棚舍。那么多营生,为什么选养鸭?小伙儿打开了话匣子。

家住在山东高唐县乡下,村集体分了8.8亩地,全家4口人,家庭收入就靠土里刨食。初中毕业,就跟着表姐夫到外地打工。年纪小,只能干点勤杂活儿,一个月能挣2000元工钱,“饭费、窝棚费,哪儿哪儿都花钱,到过年回家时口袋里没剩下几个子儿。”

除了种庄稼维持一家吃穿外,也没有什么挣钱的营生,闫运栋的父亲老闫很是着急。看到同村的伙计在高唐县山东荣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鸭不少钱挣,老闫心思活动了。

“能挣钱,总比土里刨食强。”就这样,老闫来到荣达公司,租了一个棚舍。

见到这里养鸭规模,老闫傻眼了:和村里家家户户散养几只鸭不同,荣达棚舍养鸭,1个棚养鸭7000只,一年出栏6茬鸭子,拢共4.2万只!

“每只鸭子卖20元,一年毛收入就有84万元。”老闫禁不住摩拳擦掌。

1个棚一年要承租费用4万元,鸭苗每只3元,4.2万只鸭苗需要12.6万元,饲料一年成本52万元,鸭苗保险费用2000元,水电费、取暖费及其他杂费4万元,全年养殖成本需要72万元。“里外一算账,一年纯收入12万元。划算!”

不会规模化养鸭,荣达有技术人员带着干。不会按要求投喂饲料、不会防疫,荣达管理人员手把手教着干。在荣达帮衬下,老闫白天黑夜守着鸭子,2013年这第一年,养鸭就赚了10多万元。老闫感叹:“咱头一回,见到这么多的钱都是咱自己的。”

接下来的两年,老闫的养鸭收入翻开了筋斗。这下,原本看不上老爷子养鸭的小闫绷不住了,2015年回家过年,哭着喊着要跟老爹一起养鸭子。

爷俩合计,干脆分开养。老爷子包3个棚,小闫包3个棚。“两代人养鸭”,一时在荣达成为佳话。

养鸭子是一门技术活儿。老闫一开始养,每个棚舍只能养七到八千只,过了荣达初级养鸭规模关。但按荣达规模化养殖标准,每个棚舍养1万只鸭子,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可老闫养鸭的规模就是上不来。

为啥?小闫不服,整天介儿琢磨规模化养鸭技术规范和技术要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找技术人员刨根问底,一起把脉。症结找出来了,原来,规模养鸭要小细节来成全:通风最为紧要,定时巡察更是关键。起早贪黑,一年下来,小闫1个棚1茬出栏了1万只,整整6茬鸭子!

到年底扣扣账本,小闫吓一跳:“刨去成本,年收入60多万元。”

规模化,是鸭农致富的“金扁担”。

“养几只鸭子,就是补贴家用。养一大群鸭子,就能改变命运。规模化养鸭,荣达统一发放优质鸭苗,再按比市场价每斤高出两毛钱价格从养殖户手中收回成鸭。小公司办成大公司,大公司变成大家的公司,荣达把自己的成长同鸭农的收入增长紧紧联结在一起。”荣达公司董事长徐保旗这么看规模化。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荣达集鸭育种、种鸭饲养、鸭苗孵化、商品肉鸭养殖、饲料加工、成品鸭回收分割加工、冷冻贮存、鸭油深加工为一体,鸭产业遍布高唐12个乡镇,辐射周边8个县(市),带动高唐县460个自然村2000多养殖户,吸纳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像小闫这样的家庭农场型态的养殖户有130多户,形成了以规模化为标识的新一代经营主体。

规模化,是鸭产业的起跳基石。

不断壮大的鸭产业,打破了高唐县肉鸭规模化养殖为零的现状,调动了小农户积极性,推动了养殖户不断扩大养鸭规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就是规模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火车跑得快,要靠头来带。目前荣达种鸭规模20万羽,肉鸭最大存栏量400万羽,孵化场年生产鸭苗1亿羽,带动鸭农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由原来的每户2000只发展到现在的单个棚舍1.2万只,平均每户养殖规模达3万只。

专业化——

解决鸭农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难题

专业化养鸭,刷新着“90后”新农人时培利的创新坐标。

农家子弟,跳出“农门”,考上了大学,由蓝领变成白领,再由白领变成蓝领,做专业化养鸭的“鸭司令”,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的时培利觉得,自己是农家的“幸运儿”。

在荣达公司种鸭基地实习时,枯燥的理论变成了“嘎嘎嘎”活生生的鸭产业,小时不禁动了养鸭的念想。2012年毕业后,小时选择来到荣达做一名技术员,为养殖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服务。

“硬件都具备了,为什么棚舍通风还是出状况?昨天还是活蹦乱跳的鸭苗,为啥今天就零星死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时,他所服务的养殖小区的业绩一直垫底。

啥原因?“问养殖户,这个衔接环节说不太清楚,那个通风条件讲不明白。馒头自己嚼过才知道滋味,必须和养殖户一起攻坚克难,找出专业化的养殖办法来。”时培利暗下决心。

等到荣达推出大学生农场主自主创业奖补措施后,小时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他想借这个机会找出养殖症结所在。就这样,干了3年的技术员,时培利当起了专业养殖户。

“想是一回事,干却是另外一回事。”

2015年,时培利选择了程庄农场的简易棚舍,开始了他的养殖道路。当时的简易棚舍养殖数量少,空间密度小,养殖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温度不好控制,鸭苗容易生病。整天应付各种状况,小时焦头烂额。半年内一直都在亏损,时培利动摇了。

见到这个苗头,徐保旗忙不迭找到时培利。“鸭蛋能孵出小鸭子,为什么?这里边有学问。养鸭子,要专业化。你是专业的人,定能干成专业的事,关键在坚守。”

一语惊醒梦中人。

踏下心来后,时培利开始实地钻研养殖技术。每隔两小时进行棚舍通风,及时查勘鸭子生长状况并做好记录,精准调控风力和温度,科学把握投喂时间和投喂量;赶上荣达棚舍更新换代养殖,简易棚舍改为封闭棚舍,通风和温度问题得到解决,他的养殖指标越来越好了。这年年底,时培利终于扭亏为盈。

“养鸭专业化给规模化增添动力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财富。”时培利开心地笑了。

从程庄农场2个棚舍搬到蒋官屯农场的4个棚舍,专业化养殖,时培利的养鸭事业“开挂”了。他成为荣达公司农场主的养殖标杆,获得一次性奖励30万元……

“养鸭专业化涉及鸭产业各环节,是养殖户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的立命之本。依托专业化,我们养鸭逐渐从小作坊变成现代化的农业大工场。”徐保旗说。

忆及荣达专业化设施建设的坎坷艰辛,荣达孵化厂分管技术副厂长刘勇的眼神里满是欣慰:从第一代的竹竿、草帘子、地网养殖,过渡到第五代玻璃钢保温板、水泥檩条、排污池、高网养殖,荣达养鸭从初创期的艰难困苦迈入发展期的顺风顺水,专业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高素质农民的大量涌现,是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说。

农业专业化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荣达从2004年创设,一路走来,棚舍以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由原来的简易棚舍发展到现在标准化的新农场模式,催生了一群以专业化为标志的新型家庭农场,为推进鸭产业现代化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绿色化——

人不负“绿色”棚舍,“绿色”棚舍定不负人

绿色发展,让“80后”新农人张蒙的养鸭事业脱胎变骨。

地道的农家后生。吉林建筑大学毕业后,张蒙去宁夏支农。荣达养鸭在山东高唐县声名鹊起,远在宁夏的张蒙来到荣达,当上了一名养鸭新农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步一步来。”在高唐县尹集镇宋庄村荣达的养殖基地,张蒙先租了1个棚舍,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

脑子灵活,手也勤快,很快,张蒙就租上了4个棚。人家养鸭,一般1年要出栏6茬鸭子,通过技术革新,张蒙硬是出栏7茬鸭子,1年下来,纯收入就是57.6万元。“用公司的钱,养自己的鸭。”张蒙越干越带劲,可是面临的难题接踵而至。

越来越多鸭粪怎么处理?还田过载、耕地一时吸纳不了又怎么办?张蒙犯了难。

“龙头公司是干什么的?就是解决养殖户困难的。”徐保旗说。“我们坚持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推进养殖模式绿色化提升。”目前,荣达将鸭粪处理成沼气、沼液。沼气用来给养殖大棚发电、照明和供暖,沼液用来还田,避免了鸭粪直接还田带来的生态问题。

养殖粪污问题得到解决,资源化利用,还有额外的收入,这让张蒙喜出望外。

绿色发展是什么?徐保旗有自己的理解:“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效率。”

高大禾草的生长习性,需要大水大肥。发展循环经济,杂交狼尾草进入了徐保旗的视线。“这种草有4米多高,可以有效转化粪污,绿化生产环境。”多年以来,荣达潜心测试了60多种有效转化粪污的牧草。

荣达生态技术总监左海涛博士说,养鸭产生的鸭粪在发酵囊充分腐熟后,替代化肥施入杂交狼尾草、柳枝稷、芦竹等优质牧草种植区,能促进草类生长、节约肥料费用,还能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质量,优质牧草还可用作新饲料,产生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成为养鸭产业新气象。

“好环境才能产出好鸭子,好环境才是终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荣达把生态养殖作为先导型理念,融入在鸭产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形成了绿色发展态势。”荣达副总经理牛广峰说。

新农人作为生态养殖带头人,率先示范。目前,像张蒙这样的大学生养殖户占比50%-60%,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生态养殖理念播撒在荣达养殖户的心田。

绿色发展,成为清洁生产新平台。

“俺的生态农场,就是一个绿色生产空间。”张蒙饶有兴趣地说起自己的生态农场,占地约130亩,其中40亩是肉鸭棚舍,鸭舍周围种植高产量牧草,占地面积约90亩。

“荣达的生态农场,统一开展光伏建设,农光互补,光伏建设合作厂家承担地租,节省了农场主养殖成本。”徐保旗很是欣慰。

绿色发展,成为生态农场新风尚。

虽是寒冬,但在荣达牧草种植试验站大棚里,光温水条件配合完备,适用于粪水转化利用的各种牧草郁郁葱葱。张井生态农场是荣达重要的村庄育雏基地,这里,生态农场大棚鳞次栉比,生态玉米、大田种植基地实现了水肥一体化配置……一群以绿色发展为气质的新一代经营主体在荣达已经蔚然成风。

“把农民变成新型产业体系工人,用生态办法解决养殖污染,通过种养结合,创建友好型清洁生产模式,为推进养殖现代化增添了新动能。”威尼斯84881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张利庠说

转型升级——

延链补链强链,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转型升级,让“80后”新农人张士勇浑身充满了力量。

2017年,小张在荣达蒋官屯农场承包养鸭棚舍,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之路。由于以前学过智能化,张士勇琢磨,如何把智慧养殖嵌入养鸭产业中。

“土法子,当然能养鸭。要养得好,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在荣达帮助下,我现在养鸭,依托的是智能化。”

在张士勇的智慧农场,养鸭全程都是数字化。“鸭舍温度、通风风力、鸭子生长情况,全都通过数字化反映到电脑终端。”小张根据变化,随时调整跟进。

张士勇的养殖数字化,是荣达鸭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音符。

“转型的是生产方式,升级的是产业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数字化新赛道赋能,需要延链、补链、强链,让产业链赋能。”徐保旗有自己的见地。

转型升级,在于产得出、产得好。

生产链的高质量,“得数”就是好产品。从种鸭、孵化到养殖,从饲料到屠宰,每个环节荣达都严格控制,着力打造高质量鸭肉品牌。

“好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是‘三步走’。第一步,是让消费者吃上肉,第二步是消费者吃上安全肉,第三步是给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肉,让消费者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牛广峰说着,我们走进了张士勇的智慧养鸭棚舍。

“瞧,鸭子翅膀上都有二维码翅号。”张士勇蛮自豪,“这鸭肉品质里,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荣达饲料场、孵化场改造升级,为我们小农户养出优质鸭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荣达的熟鸭畅销国内市场,出口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转型升级,在于产业链协同。

“减员增效,产业链无缝对接。荣达确立了产业链目标,让每个环节都产生利润并分享利润。”徐保旗介绍,目前,荣达孵化场、养殖户、屠宰厂、饲料厂实现了经营模式的产业链运作,各个环节严丝合缝,协同推进。

转型升级,在于提高种源品质。

“培育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鸭品种,是荣达既定目标。”徐保旗说。这些年,在优质肉鸭新品种培育方面,荣达斥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标准化育种场,主要用于优质双黑白羽肉鸭选育。

“双黑鸭是我们养殖户致富的宝贝,有连城白鸭的血统,还富含多种氨基酸,肉质鲜美着呢!”新品种“双黑鸭”让小闫、时培利等养殖户引以为傲。这些年,荣达与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肉鸭新品种选育,“双黑鸭”品种是最新成果,

产业链协同的背后,是人才支撑。

“发展壮大乡村鸭产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每年在技术和设备创新领域投入研发经费1000余万元。”荣达人事部经理边哲介绍。

目前,荣达拥有40余名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新品种选育、全程绿色养殖技术和牧草种植利用研发。目前,荣达已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活力,调动‘新农人’创业就业积极性,是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以张士勇智慧农场为代表,小农户生产因联结机制不断蝶变,一群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新一代经营主体在茁壮成长,新农人正在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雁阵……

风雨同舟,共同富裕是干出来、拼出来的。

在荣达庆典上,“新农人”陈子海动情朗诵开自己的新诗《荣达人》:“这是一群人,拥有一个魂。这是一家人,拥有一条心。到处都是荣达人的开拓,到处都是荣达人的豪迈。”

原文链接:[农民日报]双向奔赴——山东省高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联结调查报告

编辑:崔梦婷
责任编辑:董涵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