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难事不上访,他们既然抱着信任来找我们,我们就应该搞清楚他们来访背后真正的需求,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2023年4月播出的影片《看得见的正义》里,检察官周春晖在办理一起合同纠纷信访案件时说的一句话。
这句温暖而有力的话,来自影片案例原型——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宿州市检察院积极创建“温暖控申”品牌,探索建立了“包案+听证+救助”三位一体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让更多人知道法律不仅有一张严肃的脸,更有一颗温暖的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样是在2023年,电影《检察风云》作为“五一”档期重点影片在全国公映。这部检察官视角罪案公诉题材电影,展现了非法校园套路贷、故意杀人案、古墓盗窃案等多个大尺度罕见大案,真实再现了检察官提前介入侦查、出庭支持公诉等办案流程,让观众在感受戏剧魅力的同时,加深了对真实司法办案的了解。
近年来,检察机关打造出多部具有时代意义、法治内涵、检察特质、观众口碑的检察文艺精品力作,将紧扣时代主题、紧贴人民需求的法治故事讲进寻常百姓家。
“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文化润检、文化兴检,把繁荣发展检察文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切实提升检察文化软实力。”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检察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既要高质效履行检察职能,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打击文物犯罪,服务文化产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风尚,也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检察宣传文化工作。一句话道出了检察机关做好宣传文化工作肩负的双重责任,“揭秘”了检察文艺精品频出的原因。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期待更加强烈。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法治正能量,需要用更专业的方式、更接地气的视角讲好内涵更丰富的中国法治故事。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了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展示活动,对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建设成果进行集中展示,至今已举办3年。
在第三届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展示活动中,“红通人员”程三昌一案跌宕起伏的办案历程撼动人心。数百份书证、证人证言,40万字法律文书制作,精准提出数百条审查意见……镜头情景再现了办案过程,也让更多人通过这起全国刑事缺席审判第一案认识了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正剑”检察文化品牌,充分展现了人民检察官的职业信念。
“品牌内容侧重不一、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多元,呈现效果不尽相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郭蓉在参与此次检察文化品牌选树活动后表示。
河北省邱县人民检察院“检言漫语”品牌以农民漫画的方式解读法律法规,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释放“星火效应”;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人民检察院“阿检郎”品牌全网累计粉丝800余万,精心选取社会热点和群众感兴趣的题材创作诙谐幽默的检察产品,创新检务公开和便民服务;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亮晶晶”品牌持续八年致力打造差异化发展矩阵,探索未成年人检察保护新制度、新机制;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检察院“知岸检行”品牌坚持知行合一,秉持专业化办案,积极探索办理知识产权案件特色路径……
这些品牌从检察业务中积淀出璀璨的检察文化,又将检察文化深度融入检察业务当中,把锻造优秀办案团队、总结先进工作机制和提炼精品案例故事完美地融合,给检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文化与检察是感性与理性的交合,一体两面。”鲁迅文学奖得主、威尼斯84881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说,这些品牌不仅有浓浓文化味儿,更有浓浓人情味儿,以春风化雨的形式让法治浸润人心。
除了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展示活动,检察机关还开展了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征集展播等系列检察文化活动,培育了具有检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的检察文化品牌。检察机关将打造更多“破圈”“跨界”“圈粉”的法治文艺精品力作,推动法治文化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4年2月3日第08版)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让法治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