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浙江湖州,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民俗文化节上,小朋友开心地领取“福”字。视觉中国供图)
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实际上是要让农民能够便利化获得优质的公共服务,但如果在人口较少的村庄布局与城市水平相当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不经济的。“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明确解决思路,就是顺应人口结构变化,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
新春将至,日前发布的2024年一号文件释放强农惠农信号。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分六部分对2024年及未来“三农”工作作出部署。文件尤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必须看到,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中央农办负责人在解读该文件时说,归根结底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
未来“三农”工作主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两个确保’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个提升’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个强化’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在国新办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文件从关键切口入手,在完善农业保险、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力求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在威尼斯84881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郑风田看来,“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是未来“三农”工作的主线。他注意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部分,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国家的耕地就那么多,但是产量的提升还有很大潜力,尤其是中低产田的改造,是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郑风田解释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中低产田质量水平,这需要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解读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任务目标。”
他进一步分析说,主攻单产提升,重点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种子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多措并举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大面积单产提升也是农业农村部抓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23年已逐步推进玉米等粮油主要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际上很多专家团队的试验田单产都很高。”程郁说,大面积提高单产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把专家试验田的效果推广至普通农民的田地,“这需要把精耕细作的综合集成方案变成让农民容易接受、操作便利化且经济可行的方案,通过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也能够提升综合技术应用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普通农民走上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快车道。”
“千万工程”是一种方法论
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的重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均被提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任务时提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韩文秀看来,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的市县也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但贯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
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程郁分析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系统观念,要结合此次文件提到的“三个提升”来看,“三个提升”既强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又注重提升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与此同时,“千万工程”本身也是一种方法论,“这要求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千万工程’的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去具体地落实工作”。
程郁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把“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农村,每年要能够找准一些关键切入点突破,有效解决短板弱项问题,办成一些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她举例说,有的农村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造入手,因为不改善环境,当地产业发展可能会受到制约,有的农村则首先把产业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需要配套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首先要突出合理,既要合理设定目标任务和标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与浙江相比,中西部很多地方基本还处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起步阶段。”
从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到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多项强农惠农举措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在程郁看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这些要求,是锚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农业强国目标,立足于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每年都循序渐进地分阶段推进(‘三农’工作)、久久为功,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未来的乡村建设要根据人口变化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文件提出的六方面28条举措中,有不少“更务实,更符合实际”。以乡村建设方面的举措为例,结合当前人口新常态特征尤其是农村的人口结构变化,文件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这是今年非常重要的提法,与此对应,一系列对于基层的考核指标、检查指标也将进行一些调整。”在郑风田看来,未来的乡村建设,要根据人口的变化来推进。
程郁也认为,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乡村人口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村庄之间会出现分化,有一些产业发展较好、人居环境较好的村庄可能会吸引外来人口入村,人口反而是增加的,同时很多村庄会成为‘空心村’。”
她结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与目的说,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实际上是要让农民能够便利化获得优质的公共服务,但如果在人口较少的村庄布局与城市水平相当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不经济的。“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明确解决思路,就是顺应人口结构变化,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程郁说。
此外,文件中有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的提法也受到关注。在程郁看来,新冠疫情平稳转段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恢复滞后于城镇居民,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等肯定会作为“三农”工作部署的重点。“但农民增收确实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难题。”程郁告诉记者,还是得结合农民目前的收入结构,通过产业拉动经营性收入提升、就业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农惠农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等,多维度拓宽增收渠道。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未来想进一步提升工资性收入即外出打工收入,需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郑风田结合数据说,如何通过土特产、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增收,仍具备一定的潜力,此外,还要通过政策补贴、财产性收入等方式让农民获得收益。
本次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同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文件还提及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提出健全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稳价格、促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让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报》2024年2月6日第5版)
原文链接:[中国青年报]中央一号文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