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光明日报]王莹莹: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里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4.04.23

3月18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以“思政课改革创新这5年”为主题,深度聚焦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举行5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艾四林教授《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文,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学理透彻地讲清政治,旗帜鲜明地引领思想,引发了笔者的共鸣。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结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来看,如何把思政课讲到中学生的心坎里?这就需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特点,打造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思政课,“有意义”是思政课的价值体现,“有意思”是“有意义”得以落实的关键。

走进真实的生活,把道理讲深。思政课要讲出深度,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真实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有深度的思政课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课上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在真情实感中加深对国家社会的理解。课堂上,我们带着学生走近特级航天员邓清明,探寻如何将梦想变成现实。“各地文旅局长通过网络为家乡代言火出了圈,为什么局长们这么拼?”透过真实生动的事例,我们引导学生看到这背后所展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敬业奉献的党员干部形象,感悟新时代新形势下促进地区文旅发展的一条条新思路。学生还在课堂上“化身”为北京文旅局长,为北京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不仅学以致用,还更加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透过一个个生活中的缩影,学生感受到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

解决真正的困惑,把道理讲透。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中学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逐步拓展的社会生活,学生们经常会有很多新的思考,也会问一些新的问题。思政课如果只是一味说教,难以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例如,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值得提倡和鼓励,但在帮忙时受伤,责任谁来承担呢?有学生认为“我帮你的时候受伤,你该补偿”,也有学生认为“你受伤非我所愿,我不出钱”。于是,我们把模拟法庭搬到课堂,“因义务帮工而受伤,损失赔偿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通过法庭辩论,从法律规定、人情道德等不同角度把道理讲透,学生也从模拟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道德风尚应该提倡和鼓励,法律就是希望消除社会公众助人为乐时的顾虑,保护善人善举。在讲透道理、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同时,中学思政课也要解决学生的行为困惑。面对网络暴力事件,如何说“不”?遭遇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什么?治理网络暴力,法律能做什么?制止网络暴力,网民能做什么?一个个议题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不害怕、不纵容、不伤害,对网络暴力说“不”,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文明空间。消除了这些困惑,学生成长的路才会更加光明。

通过真切的活动,把道理讲活。思政课不仅要带着学生认识世界,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走进海淀法院、海淀税务办事大厅、街道社区、博物馆等地实地走访,最初学生只是到处看,不知道怎么提问,也不好意思问,我们就提出明确的调研要求,并且陪着学生一起设计问题,一遍一遍耐心地讨论调整调研方案,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用课堂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验证教材中的道理,把调研收获融入学校的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活动中。尽管活动中仍然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经过这样的锻炼,他们有能力也更有信心应对未来的挑战。

(作者王莹莹,系威尼斯84881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4年4月23日第15版。)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王莹莹: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里


编辑:王诗韵
责任编辑:董涵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