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张峰源:听说,人大有位“熊猫博士”?
来源:文/刘晓阳 周子博 图/由受访者提供
时间:2024.04.03

圆滚滚、软乎乎、毛茸茸、自带“萌属性”的“顶流明星”中国旅韩大熊猫“福宝”,于北京时间4月3日上午9点40离开韩国爱宝乐园,踏上返回中国的旅程。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听说,在威尼斯84881,也有一位“熊猫博士”?

他不光爱熊猫、迷熊猫,还懂熊猫——

桌上摆的,是熊猫相框;床上放的,是熊猫玩偶;打开电脑,桌面是熊猫;点开微信,头像还是熊猫。熊猫主题文化衫、马克杯、钥匙链……熊猫馆里的熊猫周边,能有的他几乎全都有。

如果说喜欢熊猫是他的“标签”,那么保护、研究熊猫则是这位“熊猫博士”的志趣。

他就是生态环境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张峰源。

从环保一线走进象牙塔,又从课堂讲台走向山林莽野,这位曾经的污水处理工程师,正成长为一名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学者。

读博期间,张峰源不光把国宝大熊猫写进了论文里,也把他与这群“顶流”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之中。

到莽野,把熊猫写进笔端

去年10月,一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及游客野生大熊猫保护支付意愿》为题的调研报告,出现在了2023年“理解中国”学术实践项目的评审现场,让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

这份报告的执笔人就是张峰源。

那个火热的盛夏,他头顶着大太阳,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山沟沟”里“猫”了一个星期。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

张峰源说自己很幸运,在研究过程中,生态环境学院助理教授马奔老师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马奔老师在研究大熊猫和国家公园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他的帮助下,张峰源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自己的研究。

这段时间,张峰源跑前跑后,早出晚归。其中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向游客发放问卷,了解不同类型游客对于与野生大熊猫保护的支付意愿;只要有空闲,他就在园区内走访调研,跟工作人员请教、学习、交流,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情况和自然教育开展情况。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内进行游客访谈)

循着“价值感知-环保意识-生态行为”的理论框架,张峰源反复优化调查问卷,扎实展开调研,深入分析受访者关于野生大熊猫保护的支付动机和决策方式,进一步研究游客群体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和理性支付意愿。

“这一议题或许听起来非常晦涩,但实际上非常简单。它就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面临的选择,比如,你愿不愿意用一杯奶茶钱来支持保护野生大熊猫的项目?”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自然教育馆)

除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他还去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用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形成了这本厚厚的调研报告。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果洛自治州)

调研发现,“对游客来说,野生大熊猫保护相当程度上是抽象的,即使是保护区护林员,亲眼见到野生大熊猫的机会也少之又少。他们实际很难感受到保护野生大熊猫的实际价值和由此带来的自身效用改善。”

在调研手记的结尾,他写道:“《人间世》中,庄子借栎社树之言曰:‘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诚如其言,人类与其他万千生灵一样,我们又如何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评判其他生物的价值呢?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最终,课题以优秀结项,张峰源与熊猫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熟知。

随后,他去到康奈尔大学,开始为期一学年的交流访学。

(在康奈尔大学)

这一次,张峰源带着“熊猫梦”走出国门,他也经常向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学者分享大熊猫的可爱日常,在世界舞台上讲述自己和野生大熊猫保护的故事。

向远方,把熊猫写在心头

“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就被动画片里的熊猫卡通形象深深吸引,只要一上画画课,我就画熊猫。”

儿时的这一丝“怦然心动”,被张峰源悉心呵护到现在。

2012年,高考结束后,张峰源毅然报考了环境工程专业,想着学了这个专业将来就能为保护和改善野生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出一份力。就这样,在实验室日复一日的灯光下,他成为了一名环保人。

硕士毕业后,张峰源进入一家央企,从事环保治污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合理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引导全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对打造“宜居”的大熊猫家园更具决定性作用。

2020年,他狠下心来,辞去工作,转为攻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知名环境经济学家王华。

年少时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生命或许就会长成自己期许的模样。

(张峰源拍摄的熊猫)

张峰源把这一段来之不易的博士生涯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本科”,从“零”开始,在这片人生的旷野之上,用心守护和灌溉自己的梦想。

在读博第二年,张峰源就向导师提出想要依托条件价值评估法来就游客对野生大熊猫保护的支付意愿展开量化研究,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切入口。

这一“非主流”的大胆想法,让他有点惴惴不安,因为其并不符合所在学科的主流研究范式。

但让他意外的是,不仅论文选题顺利通过,王华教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做科研要开心,要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并鼓励他要广泛涉猎、多加尝试,同时找准目标、做到精专,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让理论研究真正助益于中国生态保护实际问题的解决。

“原来真的可以将科研和兴趣相结合!”对张峰源而言,这是一场与大熊猫的双向奔赴。

(张峰源与现在工位上的熊猫摆件)

对学术,他不断坚定一路向前的信念,而对成长,他则更加松弛与自在,就像他所喜爱的大熊猫一样。

“除了可爱的外形,大熊猫的性格更吸引我,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总是悠然自得、淡然处之。”

为人处事,做研究搞学术,都要重过程而非结果,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尽力享受追逐和攀登的乐趣,这是熊猫给予张峰源的人格滋养。

现在,只要遇到合适机会,张峰源都会去动物园看熊猫,他乐于将自己拍到的“萌照”与身边人分享,“我现在的头像是‘绩笑’,我最喜欢的熊猫是‘园润’。我还特别喜欢‘萌兰’,只可惜最近几次去北京动物园都没有看到。”眼睛里闪烁着对大熊猫的热爱,每一只大熊猫在他心中都绽放着不一样的光彩。

(在北京动物园与萌宝萌玉合影)

(张峰源的微信头像和输入法)

大熊猫为他推开一扇门,他也将为野生大熊猫和生态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峰源希望,未来能通过更加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更为广泛的宣传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场域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推广到全国各地,保护的对象从野生大熊猫推及到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让保护的共识成为全民的“必答题”和全社会的“必修课”。

编辑:郝一迪
责任编辑:董涵琪
Baidu
sogou